关于纽约华人电召的观察

March 22, 2025

什么是华人电召?

华人电召是以华人为主的出租车社群。华人乘客通过电话、微信等方式联系华人司机,预约司机的接送服务。价格通常较为低廉,尤其是在曼哈顿和主要机场间往返(华人电召为一口价45刀,而Uber在拥堵时算上拥堵费可能超过100刀)。我在前往机场和下飞机时通常会选择华人电召,价格便宜沟通也方便。尤其是接机服务,司机会向你提前要航班号,实时观察航班动态,以恰好的时间在航站楼门口接上你,直接送到目的地楼下。

背景

这个学期的春假,我照例选择华人电召去往机场。与以往不同的是,这是我第一次在上午时段坐华人电召,精力比较充沛;加之我坐副驾驶位,司机又比较健谈,于是与司机闲聊了一路,知道了一些我之前不知道的关于华人电召的知识。

话题的由头是在行驶的过程中,司机接到了一个顾客的电话。司机一边开车,一边在微信里记录时间地点航班号等信息。我觉得这样很不安全,效率也比较低,完全可以设计一个AI客服程序,自动与顾客通话,记录信息,然后自动向司机派单。我幻想我要是出来这个程序,可以卖给华人电召的司机群体,帮助他们安全驾驶,提高沟通效率,以此扩大生意,增加收入。但当我和司机聊完天后,我发现这个需求是一个伪需求,并不可行。

为什么华人电召价格低廉?

华人电召的车均无营运资格,即车牌不是T开头。Uber等营运车辆根据纽约州法律需要悬挂T牌,并在车管局报备和交税。所以,华人电召就是一般意义上的“黑车”,不交税,所以价格较低。同时,尤其在机场接送时有被车管所抓住罚款的风险(2000刀)。

华人电召的运营模式是什么?

华人电召并无实际公司管理,基本上为熟人之间互相形成的“司机-乘客”社群。客户资源较多的司机在自己订单来不及完成的情况下,会把订单分享到熟人司机微信群,有空的司机自己就会去跟进这个订单。同时,觉得服务不错的乘客也会把司机的电话或者微信推给朋友。所以,整体的运营模式主要是华人社群间的熟人推荐。

华人电召为什么不需要规模化专业化

根据和司机的聊天,华人电召不需要我的程序,即不需要规模化专业化的主要原因有这些:

处于灰色地带,扩大规模反而增加风险:本来就是被抓到要罚款的生意,规模化岂不是更显眼,更要被法律打击。

现有客源已经足够,无需进一步扩大:根据司机所说,有些时候订单甚至来不及完成,需要分配给其他人。而且自己收的车费就是他的净收入,不用交税。

纽约不同种族之间仍存在隔阂,华人司机的亲自交流提供了信任感:纽约不止有华人电召,还有美国白人,拉美族裔,非裔美国人等群体运营的电召出租车。不同族裔之作自己族裔内的生意。